概談「百家姓」
自古以來,中國人非常講究「道」思維,所謂「道」思維,係由「天、人、地」三才交融的理則,形成了值堪「永世傳承」的基本精神。
這股精神,前有先賢、先民、先祖的創設,後有子女、弟徒、孫輩世代的維繫,可謂貫穿了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也正是老子、孔子相繼主張的「一,以貫之」學說,是一條綿延而可貴的歷史洪流,是中國人傲岸全球的人文資產。
「道」的施行效應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,「傳承」理念促使中華民族能夠擁抱五千年以上的優良人文;迄今,中國人依然沐浴於血統、道統、法統三者合一的燦爛光輝裡,甚至於永遠。
綜觀世界各國的今昔概況,中華民族的先天優勢簡直無出其右者。
談到「傳承」兩字,最具向心力的莫過於「姓氏」,「姓氏」是說明家族的記號,詳審其發展史,先「姓」後「氏」。「姓」是古代母權社會的族號,代表同一個老祖母的血緣關係;「氏」是父權社會興起後,代表同一個老祖父的血緣關係。
「姓氏」的應用傳承上,有個基本特色不能忽略,此特色類同於「群經之首,大道之源」的中國第一經「易經」之精要。那就是看似變易而不易,看似複雜而簡易,且由變化中力求發展,由反覆中力求和諧一統,歷程生生不息,未來無窮無盡,可謂符合宇宙自然法則。
莫怪乎,老子道德經裡大量引用「易經」所述,孔子亦曰: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「易」,可以無大過矣。
春秋戰國以前,貴族可以有姓有氏,平民卻是無姓無氏;春秋戰國以後,父權逐漸取代了母權地位,「姓、氏」終於會流合用,並以父權為依歸,而平民也開始有姓有氏。所以,「百姓」便成了民眾的通稱,如此也顯示著貴族之沒落,平民地位之提升。
中國「百家姓」正是道道地地的民間傳承法則之一,而且是非常重要兼又顯露於外在世界的人倫序理。依此序理,綱常得續,權責明治,人民瞻顧覺知,順天維德,慎終追遠,則勤於尋根認祖。
原先,「百家姓」只有四百多個姓氏,後來又繼續增補到五百多個姓氏,單姓佔了絕對多數,複姓亦有六十個左右。
所謂「蒼天大樹必有其根,環山之水必有其源」,姓氏確實呈現出民族性格、血緣、文化、精神、認同等等基因於其中;對於同一姓氏,很容易讓人產生「溫情與敬意」的襟懷。
講究「姓氏」的存在價值,同祖先的子孫即容易團結、壯大家族,家族的聲譽、權望也可獲得保障。
史事更迭,時至今日,兩岸人民或許看法、觀念略有不同,但是,透過了「百家姓」的「溫情與敬意」,相信終能化異為同,為兩岸人民的慎終追遠、固有文化、歷史情感等等,搭建一座思維融合的橋樑,強化彼此認同,跨步邁入觀念交加、思考交集的路途。
- Nov 06 Sun 2016 13:34
概談「百家姓」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