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衣缽傳人」!
今年是雞年,如果他老人家還在世的話,應該算是92歲高齡了。
他的大兒子繼承了家業,接續忙碌於農田莊稼工作,而山丘果園裡的芒果、木瓜、葡萄柚、柳橙……等等水果也豐收可觀,更把遮風避雨了近甲子的老厝已經翻造為新穎的透天樓房,使全家人的起居安然無虞。
大兒子從娶妻生子,來到含飴弄孫的人生階段,可謂守護住了「家傳與家風」。
尤其難得的是,老人家生前頗為灌注心血的「宋江陣」,並未因他之辭世而衰微;反而在大兒子繼承衣缽,努力奔走、經營之後,顯得活躍興發!
這位「衣缽傳人」常適時帶領著「宋江陣」,服務鄉里。
目前分類:散文 (15)
- Jul 02 Sun 2017 20:05
衣缽傳人
- Jun 30 Fri 2017 17:19
一位台灣本土和尚,釋悟慈法師!
一位台灣本土和尚,釋悟慈法師!
高中時代,閒暇時候,常往臺南開元寺去,觀仰寺廟、碑匾,賞看老樹、古鐘,參拜菩薩、佛尊,翻閱經書,探望後院的七弦竹,瞧瞧七級浮屠,不免會激起一片思潮與滾動幾波情懷。那種感覺,與逛遊孔子廟頗有幾分神似,兩者一釋、一儒,彼此互映,其場景氛圍宛如來自同源,肅穆中隱含著眾生萬物之無限生機!
透過一名老尼姑的引薦,我訪識了該寺住持,是一位清瘦、親和的法師,他待人很好,學問很好,修行很好,道光很好。他曾經負笈日本,獲得文學碩士、哲學博士,並歷任寶覺寺、開元寺、保濟寺、觀音講寺住持;又承其師父遺志,續辦開元禪學院,且著有「法華經講話、楞嚴經講話、佛法僧三寶講話、涅槃經譯注、長阿含譯注、心經略解、佛道二教的冷戰……等等經籍語錄」。 非但如此,法師在邁入老年時,還潛心繪畫,繪得阿羅漢及達摩祖師等數百幅佛教畫作以傳世。
開元幼稚園、慈愛綜合醫院、臺南佛學書院、法音雜誌社、…等,皆為法師慈悲興辦;法師一生透過修行、佛學講座、電台、雜誌,傳佈佛學,引導萬千學子,竭誠奉獻宗教,努力於文化、教育、慈善事業的弘法利生。
法師出生於西元1925年,18歲在臺南麻豆的保濟寺出家,已於2005年圓寂,風範遺世,聲名留傳,經注澤眾。
這位菩薩是「釋悟慈法師」,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和尚,亦為得道高僧。談到臺灣佛教文化,就有他關鍵的一席之地。
- Jun 30 Fri 2017 17:15
珍惜現在
「珍惜現在」
最近去了一趟桃園,找一位老朋友敘敘舊。
他是一位醫生,在桃園市區執業內兒科已經三十多年了,跟我同鄉、同年、童年玩伴、小中學同學、老友,情誼非比等閒。
當年,我剛創業,公司是租來的;他剛離開臺北的大醫院,選擇落腳桃園市而自行開業,其診所也是租來的。
人生一路走來,我轉戰了幾段不同路程,皆乏善可陳;他卻固守崗位,全力以赴,終於成為北臺灣的一位名醫,甚且擁有自己的一棟醫院,生涯績效可觀。
他時常掛於嘴邊的一句話是:「從來不想太多,只要能夠珍惜現有的,把握當下,便知足了。」
- Jun 18 Sun 2017 16:32
雨與霧
「雨與霧」
這波梅雨鋒面與西南氣流在台灣上空發生激戰,受其影響,各地皆有明顯雨勢,不是大雨、豪雨,便是大豪雨了。
高而平坦的地形稱為台地,林口台地的高度大約海拔300公尺左右,地勢地形皆非平地一般。
眼觀林口這座山城,遇逢最近時日的氣候變遷,雨霧竟然交相出現、籠罩,遂成為數日來的一種常態。年輪才六月天呀,有雨,沒什稀奇,有霧,可就炎夏美景了。
大雨滂沱時,行人車輛急於越水趕路,深怕水淹土流而歸家不得。待雨停水平之際,霧,則撩佈了四周,高樓華廈亦被潑墨了半尊,猶似遠征返鄉的雙臂合圍,使敦親睦鄰的柔婉洋溢。
- Feb 13 Mon 2017 18:39
露水因緣
「露水因緣」
您多久沒有品嚐露水了?絕大部份人的回答是:「很久了。」
甚至,還有人回答:「從未嚐過露水,不知什麼滋味。」
既然不識滋味,當然不知嚐了會有怎樣的感覺!
按理說,一年四季都有露水,春夏秋冬的露水量、溫不同,入口觸舌的感覺似乎也不太一樣。
- Feb 06 Mon 2017 22:55
浪子情懷?
「浪子情懷?」
遠方,浪潮一波接連一波,急促地滾進,衝向岸邊,然後,再挾雜些許餘威,在灘頭形成層層的潮痕。那情景就好像一位浪子漂泊四方,不知道承載了多少歲月滄桑,歷經多少世事折騰,正值滿心徬徨躊躇的時刻,突然間發現故園蹤跡似的。
於是,浪子迫不及待地奔向故園,甚至懷抱萬般渴盼的激情,去俯首聞吸故土的芬芳。那潮水在灘頭的緩慢進退中,彷彿代表著浪子纏綿的情懷,流連復流連。
眼見的是大自然的景觀,聽到的是浪濤、是林嘯、是風鳴,心頭的感受除了澎湃衝擊、強撼震盪暨生命的狂熱,還會有什麼值得擔待的呢!
- Nov 20 Sun 2016 20:35
「夜街風華」
「夜街風華」
今夜,南風又輕飄飄地,像詩人般,散步過街道;夏夜的城市,車囂依然,人喧依然,輝煌絢爛的夜色依然。
滿城的霓虹燈好似一大群俏皮的頑童,不停地炫耀著五顏六色的彩衣,把整座城市氾濫成一片幻眩的燈海,將縱橫交錯的街道烘托為奪目的光河。
穿行重重光幕,擲身於人潮裡,為的祇想逛逛街、看看夜晚,在繁華的境地中,捕捉一份舒散的閒情。一向喜歡逛街者,不管生活的步調如何催緊,總得為自己安排時刻,獨個兒去見面街頭。
在一般人觀念中,似乎只有閒人才熱衷逛街,而逛街的內容無非是逛逛百貨公司、探探女裝部,逡巡嬰孩用品部、看看超級市場……等等。否則,就是往返夜市場,走走嚐嚐吃吃,大不了花點錢選購日常用品攜回家備用。
其實,如果能夠打發一個無聊的夜晚,換取另類心得,何妨把時間拋售給氾濫的燈海?凡人生存世上,甭理會太多世俗觀念,只要劃分各人應盡的責任、義務之特定界域,即可順乎天性去追求精神的滿足,豐盈自我的心靈生活。
就像在這霓虹閃熾頻頻的街頭,在這熱鬧繁華的景觀裡,可以仔細思量「生涯足跡」究竟是何等的繁複!也能夠用心探討「人倫社會」的熱與冷!夜街正是一處美好的思索世界,儘管車喧人聲擾攘不已,卻因為這些無邊的喧囂才使我們產生了自覺。
自覺是種美妙的省悟,從省悟延續下去者,當知悲哀的盡頭,也許是新生活的開始;歡樂的盡頭,也許是寂寞的開始;冷淡的盡頭,也許是憤世的開始;狂熱的盡頭,也許是崩潰的開始;輕率的盡頭,也許是挫敗的開始;謀略的盡頭,也許是危機的開始。擁有自覺即無須走到燈火闌珊處,才猛地發現前塵易逝,而回頭搶救或比登天還難。
瀏覽櫥窗內的貨品雖是新艷照人,却不宜輕妄興起奢求的念頭,何不想想,那形形色色的招牌、店號、廣告文字,除了招徠顧客以外,到底隱含著多少真實的意味呢?
- Nov 20 Sun 2016 09:55
「懷秋」
「懷秋」
歲月是風,節序是雨,風雨的交織構成人生的更替,而長遠的季節呵,又在風和雨的糾旋中捲向冷秋。
真不懂,才入秋季,微微幾陣北風清淡的掠過,便送走了暮夏景象,從雲端、枝梢搖落的蕭寞,掩沒了寰宇的翠綠,草木固然依仍呈現著生氣,弦月照樣流露著銀樣的詩情,奈何大地原先的奔放與英挺已消退當中。
透過窗簾,視野觸及朦朧的夜影,繁華的都城似乎也少了既往的奔騰景象,昔日是車馬喧囂,值今是燈色茫茫,街音空泛,宛如濃夏的逝去帶走了主宰宇宙的本領,留下沉酣,留下疲憊的呼喚!
風陣弱化了樂譜般的流暢,雨響淡薄了音符般的甜美,延展於室內的是一片冥思和遙想之凝固氛圍 不免開始思憶那夏末陽光,崁在田園裏的耀亮,懷想那夏末溪流,寄托在山林翠色中的清朗。
世間的情感可分濃淡,智慧可分高低,企圖可分遠近,但這些種種都植基在個人內涵的部份,具有可塑性。愚公尚可移山,個人內涵的部份亦能適度調整,所以從夏季到秋日的彎轉更是一種體驗上的享受。
是了,夏季有青山、有碧水,秋季有黃金田疇、有鳥雀、有紅彤寫意的斜陽、有拾穗哼謠的農人。一株株綿延不絕的木麻黃掩映著鄉土的樸質,一陣陣牧童淺唱散溢著與世事之無爭,那兒是務實的境界,厚植著古老又古老的故事。心靈演變是個人成長極重要的環節,由自知而致知,始能建設成熟的處世心田;讓挫折減少、手腕圓滿,人性光輝始可呈現於外。
但心靈演變之自知,仍得借重外來環境的激發,產生自覺性的勸誘,導引潛在思路躍升為取捨的力量,如此的取捨,有方向、有堅持,才算厚實的人生步履。
秋收後,人們往返之間的笑容可謂真理的芳香,和睦合作的場景似是真理的解說。秋季正是轉進休養生息的時節,奔逐終年的心神,當須經過調整或充實,未來猶可衝鋒陷陣,亦才能接續未完成的志業。
- Nov 06 Sun 2016 21:45
「幸福的感覺」
「幸福的感覺」
住在楊梅的一對養母女素來相依為命,雖然養父已逝世多年,但養母靠著市場擺攤賣菜,倒還可以維持母女生活。
女兒長大了,思想獨立了,老是想到臺北開間優雅的商店,希望賣的是流行服飾或者精品,看起來較體面的。
母女倆曾經為此爭吵不休,女兒率性離家出走,讓養母急得像熱鍋螞蟻,終日以淚洗面,深怕女兒一去不歸。
後來,女兒返家了,養母也妥協了,老人家掏空僅有積蓄,讓女兒到臺北東區的巷子裡開了間服飾店。
女兒果然非常認真又耐心地經營著自認滿意的商店,養母也三不五時搭乘臺鐵區間車上臺北去看女兒。
女兒的商店不怎麼賺錢,可謂餬口而已,但是,母女倆都覺得好幸福。養母欣慰女兒有個心靈寄託,女兒感激母親的信任與竭盡所能。
幸福,人人界定不同,也未盡圓滿;不論有形、無形,即使擱置了失落的那個部份,仍因為領受了獲得之感,幸福自然而來。
- Oct 26 Wed 2016 14:52
「探訪濤浪之悠悠」
「探訪濤浪之悠悠」
迎向海風,深刻地吸了一口氣,些微的鹼味在風中縈迴。走入沙灘,留下一路蜿蜒足跡,雙腳裸露於風與浪的浸沁裡。
黃昏,到了海邊;海洋依舊,雲絮依舊,超乎塵外的感覺顯得出奇。事務纏身的人,已慵懶得逐漸疏遠了這一份追尋和探訪的情趣。就這樣,才睽違海洋好久好久了。
人生最美好或許在於此時,因為能夠拋棄世俗的奔忙與繁複,擱置時光過境的匆匆和無奈;當一切言語、舉止都不及解釋某些凡俗之糾結時,轉換個環境,雖未必最佳方式,倒也是另種選擇。
遠方,浪潮一波接連一波,急促地滾進,衝向岸邊,然後,再挾雜些許餘威,在灘頭形成層層的潮痕。那情景就好像一位浪子漂泊四方,不知道承載了多少歲月滄桑,歷經多少世事折騰,正值滿心徬徨躊躇的時刻,突然間發現故園蹤跡似的。
於是,浪子迫不及待地奔向故園,甚至懷抱萬般渴盼的激情,去俯首聞吸故土的芬芳。那潮水在灘頭的緩慢進退中,彷彿代表著浪子纏綿的情懷,流連復流連。
眼見的是大自然的景觀,聽到的是浪濤、是林嘯、是風鳴,心頭的感受除了澎湃衝擊、強撼震盪暨生命的狂熱,還會有什麼值得擔待的呢!
- Oct 26 Wed 2016 14:31
「兩雙金蓮」
「兩雙金蓮」
我有幸成長在世代交替,亦是時代更迭的年代。
幼年時期的生活周遭,有多位至親長輩之生辰概在民國前的清末紀元;從外公、外婆、奶奶、姑姑的公婆,到外公的二媽、外婆的母親等等,眾多老人家時常出現在我生活圈裡。
數十年迄今,老人家已一一凋零,幾年前,外公又以九十七歲高齡仙逝,家族中就再也沒有前朝遺老了。歲月雖無情,但老人家們的言談舉止,至今猶讓我難忘。
其中,最富有歷史見證價值者,是外公的二媽與外婆的母親,這兩位老人家都是我的曾祖母,如果她倆還活著的話,算算皆已經一百三十歲了。
兩位阿祖都是望族出身,既愛潔淨又善於梳容,奈何不太能做家事,走起路來可謂搖曳生姿,因為兩人的腳下皆是三寸金蓮。
說是只有三寸,略嫌誇張,卻也大不到哪裡去,好小好細好尖的腳丫兒,長年纏繞著好長的裹腳布。
足下金蓮是舊時代所留下來的珍寶,縱然無風無雨亦讓她們行路艱難,經不起任何碰撞、推拉,否則就要人仰馬翻,又豈能做粗活兒?
- Oct 26 Wed 2016 13:54
「舊事!」
「舊事!」
自從她北上就業之後,每天都覺得還是鄉下比較好,忍不住,時常跟同事們抱怨台北生活。
生日當天,有位同事特意送了她十張月台票當作禮物,並且公開徵求送行者。
一時間,同事們差點擠破頭,搶著要為她送行,更有人慷慨解囊奉上飛機票,祝她早日「脫離苦海」,返回鄉下。
面對同事的賣力捉狹,她突然改口說:台北實在很好,又自由開放,我放不下你們大家!
她留在台北繼續工作了兩年,隨後就回南部去結婚了。
她出嫁後,她的友人傳來訊息,告訴大家,她原是童養媳,返鄉去嫁給她哥哥了。
- Oct 26 Wed 2016 12:22
「做個幸福人」
「做個幸福人」
「儘可能」一詞的形態雖顯得模糊,其內涵卻有「盡能力去做」之謂,所以,評量一個人之善惡,若能觀其是否「儘可能」在施行「為善」或「為惡」之事,那麼,論斷起來則較無爭議。
運用「儘可能」作原則,去觀測一個人的行事傾向,就可以瞧見其「醉心」、「執著」的堅持點是什麼,何者為其核心價值?
當然,人生各個階段不同,堅持點不一,若能在某個階段儘可能守護著某個堅持點,享有其善良的核心價值,且無傷於外人,那就是個幸福人了。
人生無論從何時開始,當懂得這層道理,又加上了堅定性格,很能夠「儘可能」去維持個人希望時,生活行事即不特意沾染塵垢,面對變化起伏有時還會淡然處之,則擴充精神領域,掌握真實感覺,即非難題矣!
- Oct 21 Fri 2016 17:39
「擇善固執」
「擇善固執」
他個性中的擇善固執成份,很吸引人,尤其是有所為、有所不為的漢子作風,促使許多人很快就跟他變成了好朋友。
從年輕時候結識他這個朋友,眨眼間,四十多年過去了,瞧他依然在養豬,而且數量愈養愈多,果真是情有獨衷。其實不僅於此,即連豬肉相關產品、有機蔬菜也紛紛出籠了。
他養的豬是具有全國知名品牌的,是得到政府首家認證通過的;他還曾經榮獲環保農戶與國家草根大使的美譽。
現今,他兒子為了養豬事業與生產品項所架設的網站早已聞名全國,市場、網購雙管齊下,一片榮景。
簡單說,在父子兩代努力經營下,這座南台灣觀光牧場的名號確實響噹噹了,不少名人明星時常光臨,電視節目也常到此錄影。
他「擇善固執」一輩子,雖然養豬歷程曾經風浪與挫折,但他仍然堅持原則,讓環保、有機、健康、優質精神,變成了他的事業標竿。
- Oct 21 Fri 2016 17:34
「夫唱婦隨」
「夫唱婦隨」
那些年,就在高中時代,熱衷於社團活動,我因而結識了許多傑出專長的同學,別人暫且不談,先要說的是時任美術社長的老蔡。
我負責校刊社,為了擴大參與,特別前去邀請老蔡來為校刊設計插圖,他二話不說隨即爽快答允。
我們由陌生到熟稔,且變成好朋友,兼亦認識了他女朋友,她竟也是一位繪畫高手。這對戀人利用課餘之暇,尚在校外共同拜師學藝,力求精進。他倆時常一起寫生、一起作畫、一起習畫,幾年後終於攜手步入禮堂,繼而結婚生子了。
四十多年來,兩人「夫唱婦隨」,除了家庭幸福圓滿,做了爺爺奶奶之外,夫妻倆也教出許多學生。而兩人的「膠彩畫」作品,細膩精緻,畫風非凡,傑作連連,非但頻頻開畫展,屢屢得獎項,甚至榮獲不少鑑賞家、美術館典藏,確是享譽全台美術界。